科学研究
“十二五”期间,学院5年立项各类科研项目约117项,经费约7000万(6166.17万元),纵向项目35项,经费3532.64万元,其中“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3项。横向项目经费超过20万的47项。5项科研成果通过自治区科技厅科技成果鉴定,4项国际先进,1项国内领先。5年来,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项,实现了学科在省部级科研获奖的历史性突破。其中1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出版专著9部,主编高校教材3部,7篇学术论文入选自治区自然科学优秀论文。
平台基地
学院目前拥有教学与科研实验室31个,其中1个自治区重点实验室(新疆中亚造山带大陆动力学与成矿预测实验室),1个自治区教育厅重点实验室(矿产资源生态环境保护性开采实验室)。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已建立并完善了涵盖俄罗斯、蒙古等区域的国内首个中亚区域中比例尺地质矿产数据库。矿产资源生态环境保护性开采实验室包括“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实验室”、“矿山岩土力学性能测定实验室”和“矿山岩土工程计算中心”等。
学院现有1个自治区级教学示范中心(地质与采矿工程自治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自治区工程研究中心(新疆矿产资源勘探与检测工程研究中心、新疆煤层气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自治区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1个新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地州级综合教学实习基地(昌吉州国土资源局等20家单位建立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综合教学实习基地”)。
学院现有用房54间,建筑面积约3800平方米。其中行政用房23间,建筑面积613平方米;现有实验室31间,建筑面积约3200平方米,专用科研用房10间,建筑面积约500平方米。
这些实验平台和实践基地为人才培养特别是新疆地区少数民族地矿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打下了坚实基础和保障,形成了相对成熟和完备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路径。
人才培养及社会影响力
教师队伍人才培养:“十二五”期间,学院教师获评自治区杰出青年科技人才1人,博士后出站3人,国外访问学者1人;1+1=2人晋升教授、6+1=7人晋升副教授,师资队伍结构优化;专任教师中博士学位约33%,硕士以上学位达78.9%。
学生培养:“十二五”期间,学院在优化学科专业、修改培养计划、调整课程结构的基础上,稳定本科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到2015年,全日制在校学生总数实际近879人,其中:本科生710人,硕士研究生169人。新增1门校级精品课程。新增1个自治区重点实验室。专业课实验开出率达到100%。具体数据见表2:
表2 本科生、硕士生的招生时间和人数
年份 |
2011年 |
2012年 |
2013年 |
2014年 |
2015年 |
合计 |
本科招生人数 |
203 |
166 |
195 |
164 |
195 |
923 |
硕士招生人数 |
43 |
47 |
68 |
57 |
60 |
275 |
学生获奖:全面完成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本科生参加全国地质技能大赛、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大赛等国家级竞赛并获奖20余人次;全国高校采矿科技作品大赛累计获奖58项,其中:一等奖12项,二等奖20项,三等奖26项;研究生2篇硕士论文获自治区优秀硕士论文。培养的优秀硕士毕业生,每年均有2~3名毕业生被内地其它学校相关专业录取攻读博士研究生。
社会服务和影响力:多层次广泛实现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的科研合作与技术服务,与新疆地矿局、神华集团、易普力新疆爆破工程有限公司等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培训技术人员72人次,有力支持了地方政府和社会群体的经济发展。
共主办国内学术会议2次,承办国内学术会议1次,协办国际学术会议1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7人次,国内学术会议81人次,开拓了教师学术视野,扩大了学院和学科在国内外的影响力。